北京仅剩一柜台可发电报在2016年是怎样一种体验?-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发电报是什么意思


北京仅剩一柜台可发电报仍使用586电脑(组图)

电报大楼的7号柜台现在是北京唯逐一个能发电报的柜台。


北京仅剩一柜台可发电报仍使用586电脑(组图)

短短一行字拜托着一片蜜意。


北京仅剩一柜台可发电报仍使用586电脑(组图)

盘算机出现前,发电报使用的电键。


仍使用586电脑 几天没人办业务都正常 成老年人精力拜托

一排十多个柜台,春节前繁忙的时间,柜台里十多个工作职员接过写着简短问候、消息的纸条,拿给电传机前的打字员,一个个敲进电传机,左侧的小铁盒内里滚出一张打满小孔的纸条。这张纸条顺着管道,在空气压力作用下飞到楼上,楼上的发报员滴滴答答地,将亲人回家、过年问候的消息通报给远方。这是20年前电报大楼电报窗口前的一幕。

现在,电传机、发报机都已变成了展柜中的历史。那些笃志琢磨怎样简短说明自己意思的人和打字员早已消散,一排柜台前,坐满了办理手机、固化业务的客户。只剩下7号柜台还摆着“受理电报业务”的牌子,这个7号柜台现在是北京唯逐一个能发电报的柜台了。


电报业务不再繁忙

“这一个月,顶多了能有十个发电报的人。”坐在柜台前的大姐说。现在负责这个柜台的另有四名员工,大家轮班倒。由于前来发电报的人已经很少,这个柜台也同时办理联通的其他业务。四个人值班一个月,能碰到来发电报的人区区十人上下,一连几天没人发电报是很寻常的。

听说记者要发个电报,大姐把一旁的一台标有“5133”的电脑打开—!—这个型号代表电脑是十多年前的主流机型586。开机画面上,一个认识又生疏的“windows95”画面闪过。由于电报使用者越来越少,电脑中的系统也就没再更新过。“会填电报表吗?”说着,大姐递过来一张表格,“中间不空格,没有标点。”

对于80后的孩子,许多人上小学的时间就在语文书上学过“怎样发电报”。不外据如今的语文老师说,小学语文教科书早在多年前就已取消了电报的内容。据纪录,作为地方中心的北京电报局,1960年,国内民众电报的互换量为2014万份,1990年更是多达4440万份。

而去年的前11个月,北京局的互换量为10万份,仅是21年前的四百分之一。此中,绝大部分是水文景象等部分的信息电报,民用电报数目只占了很少的比例。


资费已多年没上涨

记者填写了地点后,大姐接已往,在电脑上敲进了电报编码。她手边上还摆着一本《电报编码比较表》,大姐介绍,将电报输入电脑的输入法,是专门的电报码,遇上生僻字则需要查一下。

简单的话语加上地点,“30个字,4块2。1毛4一个字。”怎么这么便宜?大姐说,电报的价格已经多年没有上涨过,“早年得让老黎民发得起电报,后来用电报的人越来越少。”

据北京地方志《电信志》纪录,1982年,经邮电部核算,电报本钱均匀每字约0.065元,而其时的电报价格是每个字3分钱,低于本钱一倍多。于是,1983年底每字提价到了7分钱。1983年,一个北京普通工人的收入是30元,现在就算是2000元,工资也已上涨到70倍,而电报价格只涨了2倍。


发电报就图个正式

“预计12小时送达。”大姐边收钱边说,“早就没有加急电报了,如今只有普通电报一种服务。”据介绍,在通讯不发达、电报常用的年代,邮政、电信部分把电报分成了许多种类。除了普通电报、加急电报,另有电汇以及鲜花电报、真迹电报等多种服务。但随着电报渐渐走出人们的生活,几年前其他电报的品种都已被取消,只剩下了普通电报的业务。

大厅里的展柜中摆着三台机器,分别是三个年代的主力电报工具——发报机、电传机和电脑。就在记者围着柜子照相的时间,一个看上去年过古稀的老爷子走了进来,坐在了电报柜台前填表。“适才的老爷子是给自己外地的孙女发电报,孙女在上大学,老爷子让她好勤学习。”柜台前的大姐说,“如今发电报的人大概全都是这种作用。好比新婚道喜,要么丧葬吊唁,忘了已经多久没有见过有人真正用电报发生活信息了。实在这些事情打个电话、发个短信,要么上网都能说,但是老人们以为,发个电报是最正式的。”


一封电报一家悲喜

“祝全家幸福安康!新春快乐!”昨天中中午分的电报大楼中国联通营业厅,7号窗口前,周密斯填好了票据,把5元钱交给了7号窗口的大姐。这封电报,周密斯要发给天津的大姐。

周密斯的大姐生于1952年,1968年,大姐随着知青的步队去往北大荒。在北大荒结识了自己的老师,而男方是天津人,今后大姐也从北京嫁到了天津。“大姐在北大荒待了6年,那个时间很穷,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过年之前,大姐和大姐夫都要坐火车先到北京,初一要么初二再坐火车去天津过年。”周密斯的父亲在郊区农场工作,每周才能回家一次,周密斯的母亲没有工作,电话相互联系基本是不大概的。而生产建设兵团的条件更是有限,大姐与家里的联结,电报成了不二之选。

“盼着他们返回。每次返回,热情的老乡都要给知青带上一点土特产。每年收到的电报都是‘×日抵家’,但有两年破例,多了几个字‘×点接站’。看见这几个字,我和弟弟妹妹就特殊兴奋,由于肯定是带了许多土特产返回,拿不了啦。”火车站台上,大姐和大姐夫果真没有让弟弟妹妹们扫兴,“有一年带了一大书包的栗子、一大书包的榛子,另有一年带了一块东北的腊肉。”

现在,周密斯的父亲已到了耄耋之年,“从前过年前都是我爹来这里发个电报。实在,大姐家早就装上电话了,初一下午,大姐和姐夫就会从天津赶过来。但是老爷子有点……大概是吊唁自己年轻时间的生活吧,每年都要给天津的大姐发电报。前几年老爷子还在前门那里的电信局发,后来前门那里没有电报服务了,老爷子年龄也大了,每年都跟我说,让我肯定不要忘掉这件事情。”

“假如电报消散了,或是被镌汰了……盼望至少还能通讯吧。”想起已往的事情,再说到今日的电报,周密斯眼眶湿润。


电波或永不消失

据维基百科纪录,“香港的盈科电讯已于2004年1月1日公布停止香港境内外全部电报服务;在同一年,荷兰的电报服务亦宣告停止;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公布2006年1月27日起停止全部电报服务;2008年5月1日泰国发行4000封怀念电报,以怀念使用了133年的泰国电报技能克日起走入历史。”

中国的电报会不会进入历史?那永不消失的电波即将消失了吗?

“早年我开车碰到明白莫尔斯电码的人,两边在会车的时间,会用大灯相互发送信息。”谈起电报,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模型部主任王立军说,仍有许多无线电喜好者天天在使用莫尔斯电码进行交流。“应该说,电报不会消散,传统意义上的电报在军事等范畴和无线电喜好者中都市常期存在。而如今咱们数字通讯的情势,无论短信、手机,还是互联网,都可以说成是电报原理的发展。”

晨报记者 张十月/文 王颖/摄



新消息配景

中国最早的电报

据《电信志》纪录,清同治十年、十二年(1871、1873),丹麦大北、英商大东两家电报公司先后敷设海底电缆在上海登陆,设局经营电报业务。今后,清当局与驻外使节的通讯即以邮传方法经上海水线接转收发电报。光绪十年(1884),沪津、津通、通京陆线延伸至北京,自此,北京开始有了自办官、商电局,经营电报业务。

我从来没有收到过电报,近来忽然意识到这一点,一股怀旧之情莫名其妙涌上心头。

实在科技史上有很多重大事件我都没有参与此中:我没用过银版照相法,也未曾体验过先打给接线员再接通要找的号码,也没有效一个手摇式留声机弹奏肖邦的夜曲。

在我的发展過逞中,磁带、传真机、远程电话逐步被CD、电子邮件、手机所代替,逐步又出现了MP3、聊天平台、智能手机,而我仍旧对峙写信。我既不能证明也无法否定曾经历过唱片年代。

但是电报,我原来有时机去发一封的!我却没有,待到如今真是追悔莫及。西部同盟电报公司约莫是在十年前才封闭其电报服务。(根据美联社2006年报道,最后十封电报中有生日祝福、悼亡爱人、事故!通知以及几个想最后体验一下电报的人。)

到了如今,想在美国发一封电报已经不大概了。

由于我实验过了,并且不但一次。

想在2016年发一封电报可不像19世纪中或20世纪中的时间那么意义重大了。


当初电报的出现简直令人震动,这意味着人类信息的交流第一次可以比切身携带的消息传送得更快。一根电线比一匹马或一艘船要快得多,大概实现了立刻送达。

1844年,《纽约先驱论坛报》提到电报的成绩时说,「再没有什么可以革新新消息消息的流传速率了,除非在新消息发生之前就未卜先知。」

不外,在历史的长河中科技进步如繁星璀璨,并不是全部人都对电报伤风。1858年的《纽约时报》曾评述电报是「琐碎的,微不足道的」,而且「浮浅、忽然、不经筛选、太发急」。Matthew Arnold是一名作家和文化品评家,他谈到横贯大西洋的电报工程时说,「一根缆绳,一堆跟风的用户,居然还妄图上升到公共事业的高度!」

那个时间,电报已经发展得相当美满,且使用非常广泛了。最早的电报系统接纳打板针拨号,有消息进来时就在字母表上找对应的字母。这样一个装备,陪同着不列颠的西部铁路,在1838年成为了全全球最早的商用电报。

美国创建的电报尺度是萨缪尔·摩斯在同一时间开发的电报系统,该系统通过电信号流传,然后经讲明实行,由人工手写吸收。到了1850年引入了主动打印的电报机,但发消息的时间还是需要人工帮忙,直到1930年,发送過逞也实现了主动化。


到了2016年,假如想发一封电报可以上网解决,想发什么发什么。

我首先实验了iTelegram——耗费18.95美元,答应3-5天能把消息传到华盛顿特区的The Atlantic新消息编辑室,给我的编辑Ross。该公司的网站上声称运营着一些古老的网络,比方当年电报行业的老年老「西部同盟」。这家公司主打新颖体验,比方在别人的婚礼上发一封电报是一个不错的祝福方法。他们的广告也使用了人们的怀旧心理,「自1844年以来最好的沟通方法,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送达。」

然而,三周已往了,我的电报还没到。我发了一条Slack(一家整合了聊天群组+大范围工具集成+文件整合+!统一搜索的公司)消息给Ross「我发了一封电报留意查收!」,过几天又发了一条扣问「你收到我的电报了吗」,后来变成了「还充公到电报吗」,最后绝望了「电报真不靠谱」。

我申请了退款。

接下来我实验了Telegram Stop——耗费29.65美元,保证4-8个工作日天送达。8个工作日之后,电报并没有送达给Ross。不外是从墨尔本传一封电报到华盛顿罢了,但是Telegram Stop,

这个自称非常可靠的网站,告诉我我的电报丢失了,缘故未知

Telegram Stop的传输是通过国际邮政网络服务协议,」我收到的邮件如是说。「由于未知缘故,通过美国邮政管理局传输的消息被延误了。」

我一次都没发成过,真是啼笑皆非。实际上我也并不是真得在发电报——虽然看起来像,但一开始是通过互联网,然后是邮局,这不是真正的电报。我下单时就收到了一个电子版的预览,假如我把预览内容通过邮件,要么短信,要么Facebook私信的方法发送已往,甚至公布在The Atlantic的网站上,都比电报方便快捷得多。

这里要跟Ross说声对不起,这封电报你最后也没有收到

我发的消息有点像老式的搞笑电报,这种问候实在是一个电话打趣。「上帝的佳作」正是摩斯在1844年通过试验线路从华盛顿传到巴尔的摩的消息,这也是第一次全美团体庆贺第一次电报消息成功发送。根据19世纪的史料纪录,这条消息是联邦专利专员的小女儿,Annie Ellsworth发给摩斯的。Annie是从妈妈那边得到的灵感(这句号最初来自《旧约》)。

根据一个摩斯码翻译网站,本来的摩斯码是这个样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下是这条消息的纸质文本——尽管手写的字体很难认,这张纸仍旧被国会图书馆保存着:

特写如下:

一个不负责任的注解:有些人说摩斯曾经发过更早的电报。1923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引用了一名匿名用户爆料,称最早的消息实在是在华盛顿广场公园四周发出的,从纽约大学一个课堂发到另一个,电报内容是,「全全球请留意——来自共和国王国的右翼」。

不得不认可,这些大部分对我来说都很生疏很迢遥。我不知道那所谓的第一条消息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出如今1823年的Niles Register(一本19世纪畅销的新消息杂志)上。但我知道,我想得越多,我理解得越多,他们对我来说就越生疏。

我不知道收到电报时的声音是怎样的,要么这张纸送到别人手里时是什么样的,我能想象到的只是记者们用电报传回他们的稿件。没有在线翻译的帮助我也不熟悉摩斯码。你能读到一些描述性的文字,但是没有经历过就永久无法真正理解——不像我亲耳听过拨号调制解调器沙沙的声音,要么诺基亚经典的铃声可以或许真逼真切在耳边反响。

但换一个说法:我有没有发成一封电报并不重要。信息化社会,一个人必须通过种种工具管理时间和所在,人们对科学技能如此依靠,好像技能已经成为了自身的一个扩展包。这也正是科技影响文化的一种方法。为什么偶然你都忘了正在使用的工具?

不可制止地,技能终将被忘记。

嘀嘀哒哒嘀嘀哒,

我是独键钢琴家。

别人的钢琴会唱歌,

我的钢琴会说话。

这支轻松幽默的歌谣叫《报务员之歌》,它以简便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手键电报的功能和特点,让人一听就懂,难以忘怀。那么嘀嘀哒哒的声音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报务员拍发电报码发出的信号。这套电报码是美国人莫尔斯在1844年建立的,为了怀念这位巨大的发明家开启了人类的电报通讯年代,业内将这套电码称之为“莫尔斯电码”。(附图:莫尔斯电码表)

莫尔斯电码是由26个英文字母和1至0十个数字构成的。无论是哪个国度的文字都可以用点和线(行话管线叫!“划”)这两个长短差别的信号表现。点(· )是短信号,它叫“嘀”,线(—)是长信号,它叫“哒”。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绩,它用有限的标记组合转达了无穷的文字信息,已经具备当代数字通讯的雏形。好比SOS这一国际通用求救信号,字母S的莫尔斯电码是“··· ”,字母O的莫尔斯电码是“— — —”,那么SOS用莫尔斯电码表现就是“··· — — — ··· ” !(嘀嘀嘀、哒哒哒、嘀嘀嘀)。

莫尔斯电码的拍发靠脑和手来控制,报务员要经过严格的专业练习,首先要形成准确牢固的电码观点,重复记忆,烂熟于心;同时,发报时要做到腕力和指力机动有力地联合,正确地说,电报不是按出来的,是砸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地发出内容正确、点划匀称、信号踏实、节奏流畅的电文。

报务员不但要发报,还要收报。特殊是无线电通讯,空中种种滋扰络绎不绝,要敏捷捕获到对方的信号并锁定它,正确完备地抄收电文,这就需要报务员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对聪慧的耳朵,同时候苦研讨捕获信号的本领和抗滋扰本领。应该说,发报和收报是报务员的基本功。当你听到发报高手那清楚婉转、跌荡升沉的信号,就像在欣赏一首行云流水、激越昂扬的乐曲,你会有“如听仙乐耳暂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你会想象他(她)是谁?能把电报发到如此入迷入化的地步,心中敬意不禁油然而生。(附图:莫尔斯电键)

后来电报机改进,有了克里特快机和韦斯登快机以及韦斯登波纹收报机,使操作趋于简化并进步了收发报速率。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电信部分使用较多的是国产55型电传电报打字机。

电报进入中国后,最大的困难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无法使用字母收发电文,并且汉字数目巨大,怎样用电报通报。1873年,一个驻华的法国人威基杰,他参考《康熙字典》的部首分列方法,选了6800个汉字,接纳四位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汉字的方法形成中文电报编码,编成《电报新书》。后来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把这本书改编了一下,使之更合适中文,增长了更多汉字,更名为《中国电报新编》。今后这种电报码便成为中国电报常期使用的编码系统,直至如今。虽然期间多次修订增补,但基本方法至今未变。我们用如今出书的《尺度电码本》依然可以翻译光绪年间的报文。

四位汉字电码是一种最简单快捷的编码方法,每一个汉字用4个数字的组合表达,好比5019(美)7787(丽)0554(北)0079(京)。发报员只需把这16个数字发出去,收报员就能将这16个字重新翻译出来。我们再发一串数字:5019、7787、0023、0669,当过报务员的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漂亮丰台”四个字。从电报引进中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电报衰落,一百多年间,中国的报务员都要熟记几千个汉字电报码。

那么,在汉字与数字的收发转换中有没有出现差错的呢?这个确实有。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比方1889年紫禁城太和门失火,第一封电报就把太和门(7024)误发为太和殿(3013),以至于后来又补发第二封电报予以改正。要说光绪天子也够倒霉的,这次太和门失火,正发生在光绪天子大婚之前,作为大婚仪式重要所在的太和门被焚毁,重修是来不及了,光绪天子大婚时,只好用纸扎了一座太和门,这好像给光绪天子留下了一个不祥的预兆。(附图:两份电报)

另有一事说来风趣,清朝时电报局只管收报,不管翻译电文。送给收报人的是一张写满数码的纸,收报人要自己比较电码本译电。因此,其时那些与电报有打仗的当局要员、民间商户、学者传授等都要随身带一本电码本,以备随时翻译电文。民国后电报局可以为收报人翻译电文,但要收取译电费。

以上说的汉字电报码,称为“明码”,只要有一本《尺度电码本》,谁都能翻译电报,与之对应的是密码电报。密码电报要求收发两边事先约定一种加密方法,然后根据这个加密规矩发电,收电方再根据规矩解密,即可读出电报的真实内容。加密的方法有许多种,最为常见的是自己制订一套奇特的电码体系,只有使用密码本才能译出电文。

在战争与宁静时期,敌手两边为了获取谍报,每每在战场之外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密码战。

电报是按字数收费的,创办初期价格较高。发报人就在三言两语、惜墨如金上下工夫。在民国时期,有一个最短电报的故事。传说一代文人沈从文寻求才女张兆和,还发了封电报给张兆和的姐姐张允和,请她代自己向张兆和爹妈提亲。过了几天,沈从文收到张允和的回电,全文只有一个字:“允”。这一个字既代表了提亲的结果,也是张允和的落款留名,真可谓不能再短了,于是留下一段“半字电报”的韵事。

最后,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一起在北京用汉字电码给全球发出一份电报:

0375 6015 9976 (2019) 9982

再见,2019!

0132 1170 9976 (2020) 9982

你好,2020!

本文网址:

http://www.1cm8858.com/d/2020628102739_2856_216143588/home

Ten articles before and after

幼儿园大班传统智力游戏:拍电报幼儿数学益智活动设计-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免翻墙电报telegram来啦telegramx需要吗-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还原毛岸英牺牲历史:彭德怀未收过毛泽东电报真相:把罹难归罪于是否冤枉?-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莫尔斯和他发明的电报机发明者-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发报机的辉煌已成过去电报机工作原理是什么?现在还能用吗-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挖掘机价格表全世界第一部手机-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最新高清完整福利视频telegram.twatWITG/电报纸飞机频道群组导航大全-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美国签证中文电码如何填写?DS-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数学幼儿园益智游戏――拍电报大班教案含反思-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如何下载发送到telegramapi-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