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背后的科学技术和政治最早使用现代计时方法中国档案-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电报在什么时期引入中国

载2013年2月1日《文汇念书周报》

南腔北调(125)

电报背后的科学技能和政治



□ 江晓原 ■ 刘 兵


□ 对于电报这件事情,我从前不停没有太注意过。在我原有的印象中,它好像是传统科学技能史的一项经典内容。如今看来,这个印象是有问题的。假如我们将电报和汽车这两项发明作比较的话,我以为电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大——尽管从表面上看起来,它好像远没有汽车那么引人注目。


电报在西方被发明出来,中国的电报业是从西方引入的,并且引入的时间正值中国清朝末年在西方列强的侵犯下岌岌可危之际,这就使得电报在中国的出现,有了远比它在西方开始被应用时更为庞杂的配景、過逞和影响。在《电报通讯与清末民初的政治变局》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今日看来匪夷所思的局面和故事。比方,清朝一面和列强处在斗争甚至战争状态中,一面却不得不从列强那边引进电报技能来为自己的军政指挥系统服务,并且各级电报局中广泛雇佣“洋员”——来自西方各国的电报技师。假如从今日的“保密”角度来看,这样的局面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 要讲电报和汽车谁对人类生活影响更大,那还要取决于这影响产生的详细语境了。好比在今日,随着电报的衰落,近似的类比,恐怕就应该是手机了,假如比较手机与汽车在当下哪一个对人类生活影响更大,大概也还难以简单定论。不外,回到清末民初的年代,讨论电报的影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电报通讯与清末民初的政治变局》一书,从选题角度来看,一是典型地属于科学技能史的范畴,二是有着很强的科学社会史的气势派头。作者非常严厉地搜集了种种相关的重要史,并在此底子上,重构了这一西方的发明被引入中国,并随即产生的重大社会政治影响。也恰好由于是在方才引入的时期,你所说的雇员与保密问题,恐怕确实是很难协调的,假如非要立刻接纳这项“新技能”,这样做法看来也是不得已的事。

□ 你说此书“科学社会史的气势派头”,我很有同感。实际上,关于清末民初的电报史事,之前也已经有人叙述过,但史斌此书和之前的叙述有两大差别:

第一,之前的叙述多为史事梳理,未能从科学技能史的角度深入研究,以是作者通常都回避关于电报的种种技能细节,而史斌则发挥了受过科学技能史系统专业练习的优势,对其时的电报技能作了具体而深入的观察。第二,也是此书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使用了尚未公开的《盛宣怀档案》,而“盛档”是之前的叙述者都未能有条件使用的。清末民初的电报事业,与盛宣怀有着不可分割非密切关系(假如使用文学语言,说盛宣怀是“中国电报之父”也不为过),以是此书科学社会史的气势派头实与使用“盛档”有极大关系。这还要特殊谢谢负责“盛档”整理工作的熊月之传授,他惠然容许本书作者使用尚在内部整理中的“盛档”。

至于哪一项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大,则各人的评判尺度可以差别。我重要是着眼于电报所带来的当代通讯,这种本领一旦被使用到当代媒体上,使人们可以刹时得知远方的“新消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就变得极其巨大了——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电报的发明催生了当代媒体。今日媒体固然可以借助互联网而得到远方的“新消息”,但在这件事上互联网只是电报的升级版罢了。

■ 我相对来说比较感爱好的一个问题,还是将其时的电报与今日的手机相比较,尤其是在社会影响方面。此书第五章“集权与生存:电报国有与清末当局危急应对”中,关于那些清当局将电报事业收返国有,当局内部的电报信息保密制度,以及在面对反清运动中,借助电报实行镇压举措和接纳电报信息封闭等应急棤施,这些故事大概都可以让我们遐想到,实在在今日手机(更不用说与网络的联合)的应用中,所出现的那些问题,在电报这一其时的“先辈”通讯工具被引进时,就以非常相似的情势出现了。从这样的实例出发,来研究新的技能本领与社会应用的互动,以及技能、权利和控制等当下科学技能与社会研究中的热门问题,此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来自历史的重要案例。

□ 你的这个想法非常有价值,将电报初入中国时的情况,与今日手机/互联网在中国的情况类比,唯一的差异,只是今日中国比其时更安定,更强盛,这大概是我们的有利条件;但也必须看到,我们要应对的敌手,也比晚清时的更强盛了。当时全球上并没有今日美国那样一家独大的超级霸权。况且在互联网方面,今日美国的一家独大情况,远比当年英国的霸权更厉害。

这么说来,研究当年电报引入中国的史事,居然可以或许对当下和将来中国的互联网安全!问题提供某种直接或间接的鉴戒?若认真如此,这将是“以史为鉴”的一个鲜活案例,也将是本书的一个重大实际意义——大概连作者本人在写作此书时,也未必明白意识到这一点。但纵然如此,作者也可以在后续研究中故意识地关注这一点。

■ 将其时的电报与今日的手机/互联网相比,也可以有差别比法。你偏重于就这一新技能拥有的友商相比,假如着眼于新技能本身具有的正反两方面的特点,实在我们也还可以思量这些新型通讯技能给人们的生活和观点带来的影响。

比方,你前面曾提到,这种当代通讯的本领一旦被使用到当代媒体上,使人们可以刹时得知远方的“新消息”,以及今日媒体借助互联网也可以得到远方的“新消息”,但却只是电报的升级版罢了。这会让我们想到,这些新技能的引入,对于我们的“新消息观”的影响。波兹曼在《娱乐致死》中就曾质疑,那些远方的新消息对我们真有那么大的价值吗?我们反而会因此对身边原来更重要的事视而不见。

电报这样的新技能,其影响本是多方面的,与今日其他类似新技能相比,很多问题也本不是当下才有的,只不外我们未必意识到罢了。这恰好提示我们,在对技能史研究中,可以有更辽阔的视野,相应地也就会有更多的获益。

《电报通讯与清末民初的政治变局》,史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2012年8月第1版,定价:39元。

参加日期 20130329

走进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掀开尘封百年的清朝电报档案,在暗黄色的宣纸上,刊印了朱红色的标题,“中国电报局华文来报抄发”。这是一件晚清时期署理两江总督由上海发往西安的电报。蓝笔抄录的电报码加上墨笔译出的电文,本已非常夺目,然而更引人注目标却是发报时间:“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八日下午十二点四非常”。这种登记时间的电报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使用当代计时方法的中国档案,当代计时方法是根据地球经度来确定时间的科学方法。我国以往的档案文书,凡涉实时间的地方全都使用时候,只有电报档案与众差别,使用当代计时方法来记载发报时间,这标记着中国计时方法的进步,展现了很多与计时有关的往事。

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时间,任何具有周期性变革的自然征象都可以用来丈量时间。太古年代的日晷是人类最古老的计时工具,埃及人由于祭奠鬼神的需要,首先开始使用这项技能。为了挣脱对太阳的依靠,希腊人发明了滴漏,根据水流从一个容器滴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目来计量时间。不停到十四世纪,浅易的机器钟开始在欧洲盛行,1656年出现了有摆的座钟。它是以伽利略发现的摆动具有规矩性这个原理为底子而发明的。自此以后人类把握了比较准确的计时工具,并不停革新计时方法。

计时方法包括计时工具和计时单位。我们中国人用时候作计时单位,由来已久。所谓时候,是指一天的十二分之一,一个时候合如今的两个小时。一天一夜有十二个时候,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现。时候从半夜算起,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中午。当代汉文中常见的“子夜”、“中午”等!词汇就是从这一计时单位中演变遗留下来的。固然,由此而来的绝不但仅是一些词汇,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清闲宽松的时间观点。

在清代,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布衣黎民,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盘算实际上不是非常确切的。特殊是布衣黎民,白昼靠太阳,夜晚靠更夫,时间的盘算着实无法准确。而其时的欧洲,广泛使用钟表,盘算时间也比较准确,每个地域都根据其所处的经度,接纳自己的地方时间。随着科技发展的需要,还确定了全球尺度时间即格林威治时间,也就是人们今日所使用的时间。

1844年爱里爵士发明子午仪,英国确定了用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子午仪的经线为零度经线,后被国际公认。格林威治时间开始用于电报通讯,以便全球各国时间同等。

中国使用当代计时方法,有赖于电报的传入,始见于清代电报档案。1845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1871年即清朝同治十年,英、俄等国违背清当局的划定,在上海机密开通电报。1879年,光绪五年,李鸿章在大陆构筑了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接着又开通了津沪电报线路,并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清朝当局开设电报以后,重要用于军国大事,以是在军机处形成了大量电报档案。

电报档案从内容上看,重要是高级官员致军机大臣的电报译稿,涉及内政、交际、军事等很多方面的焦点秘密。

从文字上看,它差别于奏折、题本等其他文种的历史档案,电报档案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明扼要。

从计时方法上看,一件电报每每使用多种计时方法。一是用历法,

按年、月、日计时。二是用时候,以地支表现时候。这种环境多用于译出电文之后,记载收报时间。三是以时、分为单位计时,专门用于登记发报时间。特殊值得留意的是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时区”的观点,这个提议在1884年(光绪十年)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创建了统一全球计量时间的“时区系统”即格林威治时间。电报档案中的发报时间应该就是格林威治时间。

从年代上看,清代自光绪五年开设电报直至宣统三年王朝覆灭,使用电报累计三十二年,而现存电报档案起自光绪十年,止于宣统三年,至今尚未发现光绪五年至十年的电报档案。

从数目上看,现存电报档案大略统计约有五万余件。这些电报档案绝大部分是其时由原件转抄的簿册,发报时间等许多内容没有抄写,只有光绪二十六年至宣统三年内一千三百零四件电报为原件。因此,今日能看到的最早使用当代计时方法的档案是这些电报的原件,以是这些电报原件显得分外贵重,堪称稀世之宝。

电报使得远间隔通报信息可在刹时完成,传统计时方法不能胜任,只好改用当代计时方法。这一改变意义重大,差别平常,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古老的中国已经打开国门走出了与全球接轨的第一步。

(赵刚摘自《中国档案报》 作者雁旭)


理解我们人类技能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发明的历史,就有利于理解我们的文明,也便于我们看清晰将来。——《 文明之光 》之 《发明365》 序言

节选自《 文明之光 》


电报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电报传入中国并不是很晚,并且遍及的速率比美国还快。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出如今1871年,间隔1844年美国第一条跨都市电报线(巴尔的摩到都城华盛顿)的使用仅相距27




。那一年,英国、俄国和丹麦在铺设从香港经过上海到达日本长崎的海底电报线。其时清当局不知出于什么缘故,阻挡电报线经过上海,因此丹麦公司就将线路引到了上海的公共租界。同年6月3日,中国开始有了电报业务。


而中国自己铺设的第一条电报线,则是1877年由洋务派的父母官员丁日昌在台湾建设的

。台湾其时还是荒芜之地,也不会有几多信息需要通报,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建在这里,从政治和经济上来讲非常不公道,这大概是由于那边天高天子远,而洋务派的福建巡抚丁日昌又嘻歡实验西方技能,便拿台湾做试验了。而中国第一条真正故意义的电报线则是在1879年由其时的!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间架设的,用于军事谍报的通讯。第二年,也就是1880年,李鸿章在中国创办了电报总局,并在1881年12月开通了天津至上海的电报服务。电报可以算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结果之一,它在中国推广遍及的速率比其时全球上发展最快的美国还快,1885年时,李鸿章讲“五年来,我国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总计一万多里,国度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其时正值法人寻衅,将帅陈诉军情,朝廷转达指示,均相机而动,无丝毫拦阻。中国自古用兵,从未如此神速。出使大臣往来问答,朝发夕至,相隔万里恰似同居庭院。举设电报,一举三得,既防备外敌侵犯,又增强国防,亦有利于商务。”从1871年上海租界第一次有了电报算起,也不外短短的14年时间。从这时间开始,中国使用了两千年的“驿站+六百里加急”通报告急公牍和谍报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故意思的是,大概与此同时,美国依赖快马通报公牍的公司“小马快递”(Pony Express)也关门大吉了。


图6.11 清朝的电话机房


在创办电报总局仅仅三年后,即1884年,北京就开设了


民用的电报服务

。根据其时的纪录“有通州至都城,一端引入署中(当局部分),专供官信,以一端择地安置用便商民”。不外,其时一个字四角银子的价格(李鸿章语)恐怕不是一样平常黎民可以用得起的。1887年,时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铺设了连接台湾和大陆的海底电缆,这是中国首条海底电缆。遗憾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之乱(又称为庚子之乱)前后,京津地域的电报线被粉碎殆尽,虽然后来恢复了,但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大大地打了折扣。

庚子之乱后,李鸿章给张之洞传话,说是电报每个字四角银元着实太贵,要他不要再发“空论长电”,凡事可以摘要发出,以节流经费。

本文网址:

http://www.1cm8858.com/d/20207411379_3236_103033676/home

Ten articles before and after

无线技术的问世让信息传播速度变得更快人与连接效率越来越高-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看看战火纷飞中的摩尔斯电码-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聊天纪录汇出工具instant-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什么是telegram电报?【破解教学】中文化使用及教你进私密群组(iOS)!秘密聊天、比LINE更有隐密性/Android-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心中的电波永不消逝中文电报码对应数字是咋来-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兰州小学生自制无线电报机右糖-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电报机发电报图片大全-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加密货币社区除了telegram轻量私密的即时聊天-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电报:一个时代的乌托邦历史上今天-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英语单词telegram是什么意思的中文-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