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见》第112期:消失的电报电报机、BP机那些年打电话发电报往事-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有句歌词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在信息年代到临之前,人与人之间最快速的联系方法是电报。但随着网络的遍及和通讯的发展,一阵阵“嘀嘀嘀……”的发报声只能在影戏里看到。凤见拍照师寻遍南昌城,探寻到了电报最后的踪影。



本期凤见封面

曾经,电报是最“走红”的通讯工具。在南昌,电报也走过了百年历史。据纪录,1890年,江西境内第一条电报线建设成功,南昌自此可以发送电报去九江。图为1936年民国时期的一张电报费催交单,这是江西关于电报最早的影像资料之一。(图片由江西省档案馆提供)

125年前,南昌出现了首家商办电报房,在风神庙(现钟鼓楼四周)开设了第一家电报房,这家电报房是个人所办,之后经过两次搬家,清末时“落户”上水巷12号。不外,20年后,这家商办电报房休业了,并由清当局邮传部接管。图为:1932年南昌中山路街景,街道两旁竖起了电报线路。

民国时期,虽然有电报,但是营业点很少,遍及程度不高。1935年,俄国人耶朗计划和支持制作了南昌邮电局本部大楼,这是其时最大的一个可以收发电报的官办营业点。别的在南昌广润门四周有不少银号,以是广润门开设了广外电报支局,南昌这才有了两个发报的地方。现在,82年已往了,位于邮政路的南昌邮政大楼依然在使用。

“当时只有非常告急的事情才会拍一封电报,并且为了省钱会尽量的简短。国内电报是7分钱一个字,国际电报是1毛2分钱一个字。”64岁的史景明,由于有家人在上海和香港,除了写信之外,还会用电报联系家人。“上世纪80年代,是电报的黄金年代,去邮电局发电报还要列队。”史景明说。

“‘舅病重,速回昌。’这是一封我在1983年,从南昌发到香港给我表哥的电报。其时家里亲人病重,盼望表哥能回南昌看望。由于时间告急,书信太慢,我就去邮局拍了一封电报。第二天,表哥就回了一封电报:某某日抵昌,接站。”那个年代,虽然有少量电话出现,但惜字如金的电报却是转达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

“当时候,写一封书信寄到香港大提要一周,后来表哥去了美国邮寄一封信要半年。在没有电话的日子里,每次他们回南昌探亲都市在出发前发一封电报,写上几日几时抵达南昌,我们就好去火车站接他们。”一封封书信、电报成了维系亲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60多岁的熊荷香是南昌电信公司的退休老职工,在电报岗亭工作了30多年。现在,想找到会发电报,还会使用电报编码的人非常难,他们大多数人已经和这个行业一样徐徐被人们忘记。

“刚入行的时间,都是由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来传授电报技能。我的师傅,早在解放前就会发电报,听说他的技术是德国人教的。”熊荷香说,“干我们这行,最重要的就是熟记电报代码,每个汉字都有对应的4位数字,错了一个字就是别的一个字了。为了控制差错,单位每个月还要组织我们测验,没通过的要扣奖金。”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世纪80年代某年春节前的一个大雪天,我恰好当夜班,本来以为是一个清静的夜晚,没什么人来发电报。可到了半夜,陆连续续来了十几个市民,他们发回家的信息都是噩耗。原来那天晚上,东湖影戏院发生了踩踏事件,十几个人罹难。”熊荷香告诉我们,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一旦碰到突发事件,电报就成了最重要的沟通本领。

“现现在,我们也和这电报一样逐步地老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电话徐徐遍及,发电报的人越来越少。1998年,南昌的电报服务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大家都用上了智能手机和4G网络。”熊荷香一边说,一边拿起自己的手机发微信。

为了在这个被网络和海量信息覆盖的新年代里,再次寻找到电报的陈迹,我们来到了南昌铁路局的通讯段。这里现在还保存着整个江西唯逐一个电报收发单位,服务于铁路系统内部信息的转达。

在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4台电脑,2台电报终端机。由于铁路系统里有些工作,如线路更新改革等保密性较强,需要以电报的情势传送相关资料。电报所实行24小时值班制,一共有16名工作职员,每班5人。

“如今的电报全部都实行数字化了,由系统主动进行收发。不再需要肯定会使用电报代码,甚至可以使用五笔或是拼音输入。”廖玉芳,1990年参加工作,不停在铁路系统处置电报。她告诉我们:“如今的电报系统的处置速率比从前快了十几倍,也正是这样,铁路系统的电报业务由从前的每个车站都有,缩减到了只有一个总台。”

“我们刚入行的时间,单位要求大家2个月之内必须背出整本代码本。由于天天要处置的信息量太大,基本不容许我们去翻查代码本,否则速率太慢,会影响信息处置的服从。当时候,和别人对话时,脑筋里出现的都是电报代码。”廖玉芳告诉凤见拍照师。

廖玉芳说:“随着电子邮件和传真的遍及,我们这个岗亭很少吸取奇怪血液了。如今的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电报是什么,更别说电报代码了。预计不用等到我们退休,铁路系统就会用更先辈的技能来取代电报。大概那一天,电报就彻彻底底地消散了。”

韶光飞逝,在诞生100多年之后,电报这个人类史上第一个即时通讯工具已经!阔别了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从惜字如金的家书,到随时随地低头玩手机的人群,人类的通讯技能在飞速向前发展。那些记忆深处的情怀和每封电报背后的情绪,是微信、QQ、短信所不能代替的。

解放前发电报多少钱一个字

上世纪70年代末生产,80年代被使用的电话机

听他们讲那些年打电话、发电报的往事

在常州电信19楼和20楼的档案室里,收藏着不少老式电报机、电话机等骨董级通讯工具。作为常州电信的实物档案,这些不再使用的通讯工具,见证了各个年代的通讯发展。老的工作职员看着它们,每个人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40多年,我市电话号码从4位升到8位

上世纪60年代初,王云清从学校毕业,被分派到常州邮电局工作。1984年,他担当常州邮电局副局长,分管电信。2001年,王云清退休。

退休后的王云清偶然到位于文化宫的常州电信大楼,他来的次数虽少,但每次都要到19楼和20楼的档案室坐坐。看着摆放在档案室展览室的一件件老式通讯工具,他的思绪回到了为常州电信事业搏斗的那段峥嵘光阴。

在老式通讯工具里有一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旋转拨号电话机,是档案室收藏的最老的一部电话机。电话机号码盘中央有5位数字,那就是该电话机的拨号号码。“上世纪60年代,我刚工作的时间,我们常州市的电话号码只有4位,后来逐步升到如今的8位。”王云清说。

在电信工作职员提供的相关资料里,记载了我市电话号码升级的详细過逞:1983年从最初的4位升至5位、1991年从5位升至6位!、1994年从6位升至7位、2007年从7位升到8位。


曾经,连市向导家也很少安装电话

在收藏的这些老通讯工具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话机占了绝多数数。“后来,电话遍及了,移动电话也多了,我们电信事业发展越来越快。”王云清叹息。

据他介绍,解放后,常州拥有的电话量非常少。在电信档案资料里,我们查询到了一些相关数据佐证了他的说法:1949年,电信业务总量不足10万元,从业职员166人,电话用户1255户(此中市话1223户、农话32户),均匀每200人才一部电话。

“这些用户绝大多数是企业要么单位,刚开始,住民家安装电话的非常少。”据王云清回想,他直到上世纪80年代担当常州邮电局副局长分管电信后,出于工作需要,要实时理解全市通讯环境,才在自己的家里安装了电话。“当时候,住民家安装一个电话太稀罕了,就连几位市向导,也只有个別人家安装了电话。”

80后和90后很少人见过的发报机


年老大号码拍卖,价格最高的都够买房了

常州电信众多档案中,差别型号的年老大显得分外引人注目,此中一个最长的有三十多厘米。“最开始,我们使用的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手机,像一个大砖头,重约一斤,用户需要带一个手提包装手机。”王云清说,后来“年老大”个头越来越小。据他讲,其时年老大很受欢迎。最开始,武进区没有安装基站,接不通移动信号。武进安装了基站后,“年老大”的销量开始变得迅猛起来。

据档案资料表现,1992年,我市开始建成移动电话基站,当年移动用户的数目只有320人。1994年,江苏在全省11个市局正式建成移动互换局,移动电话快速发展。

靠近年老大展示柜的墙上,有几张年老大号码拍卖的照片,就表现了当年年老大的火爆程度。1992年12月29日,我市举行常武地域移动电话良好号码初次拍卖,此中一个号码拍出7万元的价格。要知道,7万元在那个年代可以买一套屋子了。关于买走号码的那个老板,其时有不少趣事。“他号码买归去后,常常接到骚扰电话。当时候,年老大接电话也收费,以是那个老板不胜其烦。”王云清回想说。


惜字如金,一封电报的记忆

张文飞曾在1986年至1989年期间做电报机维修员,以是她对放在常州电信档案室的“五五型电报机”特殊有情感。当时候,她的同事就是用这样的机器为市民发送电报。

据张文飞介绍,当年发电报需要到南大街四周的营业厅去列队。“其时发电报按字收费。我们一个月的工资约莫十块、二十块的样子,发电报一个字的收费是两分钱。”以是,人们去发电报,都是“惜字如金”,力图用最少的字,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有一件和电报有关的往事,曾被我市媒体报道,至今仍不时让张文飞等人提起。上世纪80年代末,一位市民接到来自邯郸的一封电报。电报内容只有几个字:爱人病危,速来,落款是邯郸人民医院。市民得知消息后,立刻到电话营业厅去打电话,寻找老婆地点医院。但是电话拨到邯郸,被告知本地有好几个人民医院。在那个年代,拨打远程非常不轻易,要从常州转到南京,南京转到石家庄,然后再转到邯郸。最后,折腾了半天才找到老婆地点的邯郸地域人民医院。原来,那位市民老婆出差,忽然发病,途经邯郸,被送往本地医院救济。为了省钱,医院发报人没写清晰落款。“如今不用发电报了,只用手机打个电话,要么发个微信就可以了。”张文飞说。

上世纪80年代话务员,不但声音要好,长相要求也高。


人美声靓,话务员曾风景一时

许燕是常州电信档案室的一名工作职员,另有两年就到了退休年纪,但她说话的声音仍字正腔圆,婉转动人,一看就知道是“专业人士”。的确,30年前,许燕曾做过常州邮电局的话务员。许燕从事的话务员和如今的114话务员差别,她是专门负责帮助客户接通电话的。上世纪80年代末,电话遍及直接拨号,像许燕那样的话务员工种逐步消散,我们只能从挂在档案馆的照片理解他们工作时的场景。

“当时候,通讯技能没有如今这么发达。假如拨打某一个电话,必须先打给我们服务台,然后由我们话务员进行接通。”许燕说,她其时负责接通的是常州到宜兴的线路。上世纪80年代初是常州经济大发展的时间,常州和宜兴之间的话务联系特殊频繁。据许燕介绍,其时工作一个白班,一样平常要接300多个电话,工作非常辛劳,以是她的不少同事都落下咽喉炎、中耳炎、神经官能症等职业病。

纵然这样,话务员这个职业还是香饽饽。1980年,常州邮电局首批正式对外招工,许燕便是那一年通过好几轮测验考进来的。“话务员不但要求声音好听,还要人长得美丽。”许燕那一年参加了高考,已经考上了大学,但为了当话务员还是放弃了上大学的时机。并且,像她这样放弃上大学来当话务员的另有好几个。“几多人盼着当话务员,以是一有时机肯定不能放弃了。”许燕说。(翁丽娟 邱北海 吕洪涛 文摄)


链接:常州电信大事记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常州初通电报。

1913年常州市内开始通电话,电话由地方士绅集资开办的武进电话公司装机接通。

1923年常州接通远程电话。到解放前,全市市话用户1013户,公用电话19部,远程电话电路6条,电报电路有常州至无锡、镇江两条。

至1978年,全市市话遍及率为0.78部/百人,远程电路53条,电报电路12条。

1992年底,移动电话登陆常州。

1994年,武进魏村新华村建成第一个电话村。

1996,武进牛塘建成第一个电话镇。

1998年,常州信息港开港。移动、寻呼剥离,同年10月邮电分营,常州电信局建立。

不知道你的


bai


当年

是什么


时候


du

,给你一个参考


zhi


吧:

郑州


dao


放后

,发电报



是0.035



/字,



1983年底,


邮电

部核定时,价格是0.07元/字。

到80年代末大概是0.145元/字。

后来这个价格似乎再也没提过,80年代末开始,电话开始走入家庭(沿海地区),电报就很少有人用了。

本文网址:

http://www.1cm8858.com/d/202092112321_2027_2338176413/home

Ten articles before and after

这些公文处理工作中易混淆的概念要把准紧急程度-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全球电影资源共享群4K影视屋-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电报现在可以进行视频通话喜迎七周年:Telegram7.0版本引入功能-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世界上最早的电话是谁发明的?电报什么?-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打电报声音音效-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欢迎大家加入美国信用卡指南读者telegram群和qq群!英国华人交流TG@ukchina-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如何关闭怎么修改telegram的消息提示音?2020-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telegram社工库机器人跑路用户被封禁-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将图片链接发送到电报image-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

‎财联社微博搜索-电报telegram技巧分享